2021-11-20 23:41:02
分数是学生的“小命根”,排名是老师的“法宝”。以往学生能不能过上好日子,全看考试的分数和排名,如今双减过后,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变化了吗?
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半,往年这个时候各学校都在为期中考试而忙碌。从考前动员到分班分座考试,甚至还要开家长会总结表彰,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,学生们却压力倍增。今年的情况,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。
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懵了,每名学生都是A
根据双减政策的规定,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得举行期中考试,即便是考试也不能公开学生的排名,也不能打分数,只能划分等级制。双减正式实施等级制前,还会有A+、A-的区别。如今连加减号都不能有,只有A。
一位学生家长,在网上吐槽自家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,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。全班63名学生63个A,有59名学生5科成绩全是A。连学生自己都在打趣,说班里可谓是“5A动物园”,家长也是哭笑不得。
考试不仅仅是走个形势,而是检验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。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检验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漏洞,师生间都可以通过分析考试结果大有裨益。
可是现如今,考试结果大同小异,学生之间确实没有好坏之分了,大家都平起平坐了,也就没有努力的动力了。家长把这种考试比喻成“摸黑前进”,仔细想想还挺形象的。
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,100分和85分虽然都是A,但是未来在中考中,很有可能就是普高和职高的差距。如此的皆大欢喜,怎能不让家长感到焦虑。
不公开排名不公布分数的考试,还有意义吗?
当双减政策取消期中考试的时候,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觉得不妥。取消月考情有可原,期中考试是检验学生上半个学期是否学习松懈的重要标准,能给那些还没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敲响警钟,以免一直懈怠到期末考试,到那时再幡然醒悟就为时晚矣了。
不过,当赋分制的成绩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时,他们也只能哑然失笑,考是考了,但是好像跟没考一样。并没有给学生起到多大警醒的作用,反而学生还觉得挺好玩的。
以往的中等生现在也能跟优等生比肩了,他们不知道是自己进步了,还是优等生退步了,也可能大家都没变,只是赋分机制掩盖了真相。这样的考试确实失去了,它本该具有的意义。
双减政策之所以要推行赋分制,取消具体分数和排名,就是想弱化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。有些老师和学校因为学生成绩而差别化对待,这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并不公平。
还有一些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,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拿成绩说话,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。学生的成长过程总不能一帆风顺吧,适当的挫折教育还是要有的,如今的赋分制度难免会有些因噎废食。
之所以学生会受不了成绩带来的伤害,错的不是成绩本身,而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,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。如果老师和家长不改变教育理念,学生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,即使不是因为成绩问题,因为其他问题也会受到不小的刺激。
笔者认为,如今的赋分制度,仿佛再次给大家敲响了警钟。真相过于残忍,就把真相掩盖起来,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,或许才是最残忍的方式。
即便是掩盖真实分数和排名,可最后中考和高考的录取结果无法掩盖,学生早晚都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,和真实的水平。如果学生和家长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,还能有心理准备。
要是一直处于开盲盒的状态,直到中考成绩出来后才知道自己不是真学霸,那样的心理落差,别说学生受不了,可能家长都无法接受。
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,真实的分数还要有,排名也不能省略,只是老师不对外公布就可以了,学生和家长自己还是要做到心里有数。排名只可作为参考,老师和家长也不要因此而对学生过于苛责,毕竟考试分数本无罪,问题出在人身上。
今日话题:你觉得不公布成绩不公开排名的考试还有意义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分享和收藏!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