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9-22 15:49:53
来源:三言财经7月6日消息
近日,财经作家吴晓波在《财新时间》节目中,坦言自己是精英主义者。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,因为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去同时思考很多问题。
吴晓波称自己懒得破圈,吴晓波频道只服务于少数的几十万人就够了,这是一个崇尚商业之美、乐于奉献共享、反对屌丝文化的圈子。
值得注意的是,财新视听官方的标题是《吴晓波: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,世界不需要很多人思考》。
以下是实录:
张鸿:你觉得知识付费会影响阅读吗?
吴晓波:对写作者会有影响,对他(读者)没有影响,对我们供给端会有影响,一个人讲多了就不愿意写了。
张鸿:对受众来说也是一样的,我已经听了5分钟了,我听清楚了,我就不会再去看一段一段文章了。这是令人担忧的吗?
吴晓波:不担忧,因为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,我是个精英主义者,我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。
张鸿:所以从你的角度来说,你的定位其实也非常精准,就那部分人。
吴晓波:对,我认为可能还是蛮少数的人,肯定全国一年就几十万人吧。我就懒得破圈,我服务好这几十万人就挺好了。然后你愿意来你就进去,我也就不出去了。
张鸿:如果你这个圈严谨的给它一个定义的话,这个圈大概是一个什么圈?
吴晓波:崇尚商业之美,乐于奉献共享,反对屌丝文化;你认为商业是件肮脏的事情,赚钱这件事情是一件侮辱我的事,你赶快走,千万别来;你认为我就是个屌丝,你也别来,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的人。
张鸿:你能不能意识到,如果你下沉的话,你的市场会更大。
吴晓波:我不需要,我下沉它干吗呢?下沉了,市场也未必会更大,就跟人喝茅台一样的,20多岁的人,跟他喝茅台喝不了,40多岁的人,自己就会喝,人到一定的,人对自我有一定的需求以后,他就可能说我对商业感兴趣了,或者我愿意进入到这样的一个社群了,他自然就会进来。
延伸阅读
吴晓波人设崩了,微博大V调侃“有很多人说吴晓波是个骗子,但是这次,他终于说实话了。”
崇尚精英主义的吴晓波又翻车了。
近日,财经作家吴晓波做客了《财新时间》的一档节目,他的一番“精英论”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吴晓波在节目中自称是精英主义者,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无用的人,因为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。
吴晓波还说,他只服务全国这几十万人就够了。对这几十万客户群体,他做了一个精确的画像:崇尚商业之美,乐于奉献共享,反对屌丝文化的精英主义者。
其实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都不吝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“精英”的鲜明态度,作为自己商业变现道路上的“某种手段”,来吸引想跻身精英群层的人群。但是这一次不同的是,吴晓波的精英形象似乎立得不那么稳了。
作为一名财经商业作家,吴晓波有着相当高的地位,出版了包括《激荡三十年》、《大败局》等传播甚广的书籍。但作为一名商人,吴晓波却走得没那么稳当,先是想把“吴晓波频道”出售给上市公司未果,后来搞直播卖货翻车,收了60万坑位费只卖出15罐奶粉。
和“知识商人”罗振宇一样,吴晓波走的也是向中产贩卖鸡汤和精英人设的路线,也都面临着巨大争议。他们把自己包装成商业思想家,但背后惦记的都是自己的生意。赚钱本是个天经地义的事情,但吴晓波的话语里,赚了钱还要回过头来踩一脚众多的“屌丝”。
正如一位网友评价吴晓波的精英论: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,割了那么多人的韭菜,还好意思自称精英。本来不过就是个金钱崇拜、极度利己主义者的粗鄙人,何谈精英。
“站在富人堆里”
吴晓波最早成名是因为写书。2001年,33岁的吴晓波以两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倒闭企业为素材,写了十个企业的失败案例,这本《大败局》也成了不少商学院的课程教材,在业内引起极大的反响,当年就销售100万册,他也成为财经界最销畅的作家。
图/视觉中国
七年后,在商业史写作上尝到甜头的吴晓波出版了《激荡三十年》,收获了上百万销量。这本书更是让吴晓波声名升到巅峰,名利双收,不仅成为各大电视台、媒体活动的重要嘉宾,也成为企业家的座上客。2年后,他收到马化腾的邀请,撰写《腾讯传》。
但写作没有成为他的主线,他将重心很快都转向了搞钱上。吴晓波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中说过一句话: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。因为做商业有一点比较重要,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财富状态。
这种割裂在他的写作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。外界对他的认知,大多停留在《大败局》和《激荡三十年》,所以他后来在写作《激荡十年,水大鱼大》这本书时,曾想过换一种写法,但最后还是回到了熟悉的套路和文风。重复注定很难超越,他之后的几部著作都没能收获早期作品的销量和口碑。
但他的很多朋友觉得,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商业而不是写作上,付出的代价是不值得、甚至是惨烈的。吴晓波也认命了,写作上不太可能有更高的成就,便转而追求商业上的更大成功。
事实上,他也赚了很多钱。
仅凭《大败局》和《激荡三十年》这两本书,吴晓波在2009年就以75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“中国作家富豪榜”,位列第五。
他早期写书赚到的稿费,基本都投资了房地产。据他自己分享,“1996年开始写第一本书《农民创世纪》,当时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,从今年开始,我要每年写一本书,每年买一套房。”他前后一共买了十几套房子,他还后悔自己没有买太多。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于1999年在千岛湖买了一座小岛,当初50万的成本投资,如今回报已超过上百倍。
商人思维的他,还利用个人IP,将岛上种植的杨梅树,雇人做成杨梅酒,取名“吴酒”,在吴晓波频道上搭售。
2014年,在罗振宇的怂恿下,吴晓波开始做自媒体“吴晓波频道”。后来他以商业导师的身份,搞各种知识付费的项目。
两个月后,吴晓波作为唯一受邀的财经作家,和中兴、海尔等公司负责人走进中南海,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。以此为分界线,吴晓波此后多以商业导师身份,忙于商业届创办各种付费项目变现,开启了知识付费变现道路。
从北京回来的那一年,他先后在深圳、上海、佛山开办多场“转型之战”千人大课,每次课学费时9000元,仅仅深圳场的学费就高达908万元。吴晓波的变现速度越来越快,学费也越来越贵。2016年,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“工匠精神”时,吴晓波还开展“奇葩匠人”评选以及创办新匠人学院,收费为4.98万元每人。
除了搞知识付费,他还有一个重头戏是每年年底的跨年演讲,和罗振宇一样,每年一个主题,给中产兜售他的商业观察和趋势判断。据时代周报的统计,吴晓波在前5年的年终秀门票收入就超过3000万,这还不包括商家的赞助费用。
而他最接近大额财富的一次是在2019年3月,吴晓波运作不到5年的巴九灵公司(吴晓波频道的运营方),预计15亿元卖给上市公司全通教育。如果卖身成功,持股26%的吴晓波夫妇,将获得4亿元收入。不过这一交易被证监会叫停了。随后吴晓波宣称,2020年将启动巴九灵的独自上市。不过至今,还没任何消息。
吴晓波的卖身计划还遭到罗永浩的嘲讽。老罗发文称,依靠“事后诸葛亮”写几篇文章,就产生幻觉,可以上市?想赚钱的梦也太大了。
“其实我干这么多事情也不都是为了钱。无利不起早?我不认为我是这样的人。”吴晓波曾在接受《晚点》的采访时曾为自己做过辩解。但他又无法摆脱对挣钱的渴望,用他之前多次采访中提到的那样:“我一直蛮喜欢钱的。”
人设崩塌
在这次言论翻车之前,吴晓波就陷入各种争议之中。
早在2010年1月,吴晓波的《吴敬琏传》出版后,身陷“剽窃门”。曾任吴敬琏助理九年的专栏作家柳红公开撰文批评称,吴晓波的著作剽窃、侵犯她的著作权,书里有“14种硬伤”和“4处软伤”,包括时间、数据错误、编造情节、随意拔高等。
图/视觉中国
二人对簿公堂,尽管最终法院判决吴晓波胜诉,但是柳红在社交媒体上从未停止过对该诉讼的质疑。2020年4月26日,柳红在微博上称,“‘吴晓波抄袭事件’距今十年。我会年复一年地指斥吴晓波虚伪怯懦不名誉的作为,如同跑马拉松持续不懈,直到吴晓波认错道歉。”
这一历时2年的争议,让吴晓波站在知识界的风口浪尖上,名誉受损。他甚至被人比作演艺界的于正和作家郭敬明,也开始被文化圈疏远,显得越来越孤立。吴晓波自嘲,只剩下那些愿意为他的书和他买单的粉丝了。
如果说《吴敬琏传》涉嫌抄袭对吴晓波是一次致命的创伤,2015年出版的《腾讯传》的风评,或许让他彻底拔去身上“文人”的标签。《腾讯传》被认为是吴晓波用5年时间,为腾讯写的一部超过30万字的软文,被批评“堆砌过往媒体上早就出现的材料,充斥着腾讯官方史观的论调”,缺乏深度和商业的复杂性。
除了写书上遭遇口碑滑坡,吴晓波在赚钱上也屡次翻车。最新的一次是去年的直播带货。新冠疫情爆发的那一年,直播带货成为风口,全国各地为推销滞存的产品,从地方到民间,兴起了直播电商潮流。对自身的商业敏锐性一向很自信的吴晓波,也没有例外,投入到了这场全民直播热潮中。
2020年6月,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《直播电商也许是这么回事》为自己的直播首秀预热。他称,直播电商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零售创新运动,并激动地称“我看见了风暴,激动如大海”。
他很快自己投身到直播带货的大潮中。但他的直播卖货首秀却令人非常尴尬,整整几个小时的直播带货,吴晓波卖出去15罐奶粉,还被退了3罐。有人帮奶粉商家计算了一下,吴晓波直播的奶粉,交了60万的坑费,卖出去12罐奶粉,平均每罐奶粉5万块。
这个事情让商家直呼被欺诈。吴晓波后来写了篇自嘲文《十五罐》,从标题上试图以自嘲梗来化解舆论尴尬。背后却不难看出他的小心机,把自嘲道歉本身当成重新为品牌商进行免费曝光的机会。
按照吴晓波的朋友,也是资深媒体人秦朔的话:“吴晓波永远是一个当下主义者”,所以他能够厚着脸皮去尝试各种具有商业变现的事。
而吴晓波的生意一直在借助精英人设,输出精英观点,但他做的一切又都变得非常有目的性和功利性,这也让他和罗振宇一样,很难不受到批评。“有很多人说吴晓波是个骗子,但是这次,他终于说实话了。”一位微博大V调侃吴晓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