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富二代,210亿资产被查封,妻子却着急离婚分财产,为啥?

2021-08-19 15:19:02

游戏专题 http://www.99wo.com/zt/

  2015年11月1日上午,杭州湾跨海大桥交警接到任务,准备出警。

  虽然现在下着小雨,但这次出警势在必得,他们要抓一位重要人物。

  整个城市都陷入恐慌,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直到傍晚,网络上疯传一张照片。

  

  照片中的人,面无表情,穿着一身酷似白大褂的阿玛尼白色西装,两位警察正往他手腕上铐手铐。

  网友纷纷猜测,此人因非法行医被抓,然而懂行的人已经在感慨,A股的又一个巅峰时代结束了。

  因为此人不是什么医生,他是徐翔,一个靠炒股发家又因炒股入狱的天才投资者。

  圈内人甚至这样评价他:“一部徐翔史就是半部A股游资史,一个时代由他开启又由他结束。”

  为何一个身高一米七几,身材微胖,长相普通的投资者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?

  因为,徐翔从一开始,他就带着神秘感,与大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。

  

  及时止损,及时换舵的天才

  1976年2月12日,徐翔在浙江宁波出生,虽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,但徐翔也算是落在金摇篮的公子哥。

  家境还算不错,勉强算个富二代,但父母对徐翔向来要求严格,希望他好好读书,做个读书人。

  可徐翔就像天生要与父母对着干,不仅成绩不好,也不爱学习。

  父母让他往东,他就算知道西边有陷阱,他也依然要往西走。

  17岁,当别人家的孩子埋头苦读时,徐翔摆脱老师的管束,翻墙逃课。

  

  他回到家,还没进房间,就与正准备出门的父亲撞了个正着,父亲气得手脚直哆嗦。

  徐翔也是敢作敢当,干脆挑明地说:“我不想读书,我想赚大钱,像您一样。”

  对徐翔来说,整天坐在教室像唐僧一样念经,又不能赚钱,把书捆起来,拿到废品站卖,还能卖个两三毛钱,能赚钱才是硬道理。

  原以为自己狂言一出,父亲肯定又得大骂自己一顿。

  然而,面前的父亲怒狠狠地脸突然“雨过天晴”,露出笑容说:“可以啊,不读就不读,这样,我给你一笔钱,如果在2年内,你能把这笔钱翻倍,那这书你就不用读了,如果亏光了,你就得乖乖地回来读书。”

  这句话在其他人看来,是考验,但在17岁的徐翔眼里,是自由,不管怎样,都有2年时间不需要读书学习,多棒啊,他接下了父亲的“挑战书”。

  于是,1993年,徐翔放弃高考,带着3万走进了股市,他曾听说,股市是最快能让钱生钱的地方。

  没想到,从未接触过股市的徐翔对股市热点非常敏感,靠着熟练的操作,马上就成为了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高手。

  在营业部里,徐翔与几位朋友组成一个运作团队,徐翔作为领头人。

  不得不说,徐翔不擅长读书,但在股市上简直是个天才,洞察股市的情绪。

  

  徐翔带领的团队管理股票从不讲究慢稳,反而通过超短线大进大出,一只股票只操作两三天,从而拉高股价,引导其他股市投资者跟风,然后迅速套现,投身寻觅下一只“潜力股”。

  靠着这套快准狠的操作,1998年,22岁的徐翔个人资产已经高达3000万,被称为浙江敢死队“总舵主”,而当时叶大户只是“堂主”。

  从3万元到3000万,徐翔只用了5年,行为举止全然不像青涩少年。

  别人的22岁,要么在书海里寻找自己的价值,要么在职场里摸爬滚打,找不到出路,但徐翔在17岁就已经为自己规划好了道路。

  17岁就敢只身携带巨款入股市,或许别人会说他无知无畏,但不得不说,徐翔的无畏,只因为他懂得及时止损,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。

  心理学里有个化学家瓦拉赫,以自己的经历提出一个神奇的结论:倘若在某个领域内不停地努力,仍然无法完成任务,或是取得成绩,那很有可能是定位错了。

  这个结论被称为瓦拉赫效应。

  几乎每个人生下来,就被安排走进了学校赛道,以成绩论英雄,以名牌大学为终极目标,但徐翔却特立独行,退出赛道,为自己打造一条全新赛道。

  那是因为,徐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明白自己所长不在读书,快速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,将自身的资源不断开发,重组,发挥最大的力量。

  与其夸他是个天才,不如说他懂得及时止损,及时换舵,以至于更快驶向远方。

  

  极度专注的苦行僧

  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每天从醒来到睡觉,需要接收数不清的信息。

  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,识别哪项信息是最重要的,然后专注于这个信息所投射的事情上。

  因为,我们感官的带宽有限,大脑容量有限,我们要善于将大脑的最大容量,留给最重要的事。

  在这方面,徐翔可谓是做到极致,如同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。

  曾有一位在徐翔手底下干活的人,总结了他在徐翔身上学到的七堂课,其中第一堂课就是专注。

  在他眼里,徐翔对于股市的专注超乎常人。

  每天一早,徐翔开始召集研究员开晨会,让每位研究员挨个汇报市场信息和公司情况,然后研究员之间进行讨论,徐翔就作为一个“旁观者”,一声不吭地听着。

  开盘后,徐翔立马进入交易室,交易时间绝不离开,两眼不离盘面。

  看盘是徐翔的主要日常工作。即使是监管部门调研阳光私募的座谈会,他也因为和交易时间冲突而借故没有出席。

  到了中午,徐翔会邀请卖方研究员共进午餐,利用午餐时间,与对方详谈此次交易。

  吃完饭后,徐翔继续交易,直到收盘,之后又有一到两场路演,路演结束后,徐翔回到办公室,复盘今日的交易和研究股票。

  员工计算过,徐翔一天工作时间最少也有12小时,从1993年入市开始,到2015年被抓,在股市呼风唤雨23年,徐翔只休息过两天。

  这两天,一天结婚,一天被抓。

  平日里,徐翔没有其他娱乐喜好,待在交易室的时间多于家里。

  从1993年入市开始,徐翔总穿那件灰色格子衫,外搭黑色长裤,直到徐翔赚到300万时,才给自己买了两套数千元的雅戈尔西服。

  身家过亿时,徐翔才在老家附近买了第一套普通商品房。

  2006年身家上70亿时,他才买第一辆车,最新款的奥迪A8。

  在徐翔的好友圈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事,听说有一次,徐翔和朋友一起去澳门赌场放松,朋友们出手阔绰,都是百万起底地玩,然而徐翔全身只有5万筹码,3天下来,手里剩下的钱还能买一件爱马仕外套。

  交易时间外,徐翔还喜欢听券商培训,曾因一场封闭式培训,徐翔几乎半个月都待在基地里。

  每次交易结束后,徐翔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7、8个小时,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,他就窝在里面,潜力总结这次交易经验。

  正因为徐翔极度专注,所以他摸准了一些市场短线的规律,很了解哪类股票最易被散户投资者关注。

  也因为他足够专注,所以他敢赌,敢入局。徐翔曾说,“这就像一个赌局,基本面都是伪命题,能够吸引赌徒到赌局中来的就是好股票。”

  徐翔常被圈内人定义为“抄底型选手”,重庆啤酒的逆市抄底行动,可以说是徐翔神秘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2011年12月,重庆啤酒乙肝疫苗揭盲数据失败,导致股价从每股80元一直往下掉,连续11个跌停,徐翔在24元左右第一次抄底。

  第二次揭盲失败后,重庆啤酒继续跌停,市场陷入恐慌,徐翔在20元左右二次迅速抄底,买入3000万股。

  结果,让人惊得目瞪口呆的是,徐翔两次疯狂抄底后,重庆啤酒摇头一震,疯狂往上涨,一路涨至35元,徐翔一个月内稳赚近100亿元。

  在徐翔眼里,这次抄底就像澳门赌博一样,有的人一把十万元,有的人只能一把几千元。

  在两次抄底大获全胜后,徐翔甚至自我调侃道,“当初应该多投点筹码,那样的话我今年业绩现在应该很好。”

  徐翔的专注让他有了赌的底气,也有了抄底的勇气,出手迅速,决不拖泥带水。

  只有专注,才能做到极致。

  

  借力打球的挥棒手

  不可否认,徐翔是个优秀的投资者,但他同时也是个过分优秀的领导者。

  普通的领导者,如果能带领员工,把事做大做完美,他就已经达到了优秀的标准。

  但领导界的王者,他懂得示弱,让自己处在“看似被动”的位置,让别人甘愿推举他为团队的领导,然后忠心护主,这种领导者就是过分优秀的。

  徐翔就是这样的领导者。

  徐翔刚进入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时,他比在场所有的人都年轻,甚至还没成年,当他成为营业部高手时,他也才22岁,而同行的人都已经三四十岁。

  要怎么让年长的人听自己的话?徐翔第一步就是示弱,“我哪会管人啊,别人管我还差不多”。

  表面上看着他不争不抢,但私底下徐翔又极力培养自己权力的拥护者,通俗来说,就是“托儿”。

  

  徐翔被称为“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”,他还是敢死队里年纪最小的,年纪最大的还比他大20来岁。

  之所以大家都心甘情愿听从年纪最小的徐翔安排,是源于徐翔的助手徐海鸥。

  1997年,徐海鸥在北京商学院毕业后没找工作,直接回宁波专职炒股,结识了徐翔。

  由于年纪仅差一岁,又都是姓徐,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,最后徐翔拉拢徐海鸥做自己的助手。

  这时,别人看到比徐翔年长的徐海鸥都愿意追随他,纷纷站出来,加入徐翔的团队,很快徐翔就组建了一支20人左右的队伍,被外界称为“敢死队”。

  这在其中可以说,敢死队组建的功劳,最主要不在徐翔身上,而在徐海鸥。

  人们总觉得,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,全靠他个人实力,都是他自己的功劳,其实不是的,是第一个追随者,把他变成了领导。

  徐翔没有把重心放在大集体上,而是主攻徐海鸥,破除徐海鸥对自己的设防,让徐海鸥的服从,带动其他人的追随。

  所以,领导的个人魅力固然重要,但要看个人魅力能否吸引出第一个追随者,让他为自己铺好道路。

  徐翔能在股市呼风唤雨,还在于徐翔懂得通过“花别人的时间得自己的利益”。

  徐翔从不亲自调研,他一天最主要的时间都花在交易室里,在交易室内看股票走势、买卖点选择。

  连徐翔自己都说,“我不去调研,让我跑什么新疆、西藏,飞过去都要很长时间,我哪里有时间,他们去就行了。”

  “他们”指的就是他手底下的研究员们。

  研究员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,向徐翔推荐股票,在推荐过程中,如果徐翔觉得可以买入,他会立刻对其提问题,查看该研究员对该股票的熟悉程度。

  如果不喜欢,徐翔则一声不吭,留下研究员自顾自地说。

  徐翔看上研究员推荐的股票后,就由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,调研顺利,徐翔就买入。

  之后,研究员模拟下单,每个研究员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拟盘。研究员通过研究,模拟下单,下单金额最少1000万。

  徐翔根据研究员的模拟盘,挑选一些股票进行实盘投资。

  虽然徐翔不会完全依赖他们的模拟盘,但研究员的生死存亡与模拟盘息息相关。

  徐翔每周按照以其推荐的股票综合涨幅作为排名依据,排名直接关系他们的薪资。

  泽熙投资对研究员考核的计算公式大致为:激励收入=股票收入-个人成本-办公成本-税收;股票收入=(股票涨幅-沪深300涨幅)×下单份额,其中还要考虑胜率和投入产出比。

  也就是说,研究员不仅要有业绩,还得分摊办公费用,如果扣除各种成本,不能赚钱,你要走人,如果排名最末,你也要走人。

  因而,许多研究员为了不亏本,都拼命为徐翔效力,一定程度上,又加固了员工的忠诚度。

  可以说,徐翔负责收钱,研究员负责收拾烂摊子。

  徐翔让底下人为自己跑腿,自己则专注于看盘,研究股票走势。

  徐翔借他人的力气来挥出最有力量的一球,然后坐等收钱便可。

  勇士救不了萧墙之祸

  堂吉柯德的侍从桑丘,他有句口头禅:“出去剪羊毛,自己的脑袋被剃成瓢”。

  割遍股市韭菜的徐翔,也终于在2015年被剃成瓢。

  2015年底,徐翔因为涉嫌操纵证券市场、内幕交易罪被逮捕。

  2017年1月,徐翔被判操纵证券市场罪,被判5年6个月,没收非法收入71亿余元,被处罚110亿元。

  案发后,徐翔家庭名下接近210亿元的资产受到查封,包括泽熙系公司、徐翔父母名下以及其夫妻名下的所有资产,还有一些关联朋友的资产也一并查封。

  俗话说,树倒猢狲散。徐翔进铁牢后,由于资产被查封,一家人的生活瞬间坠入低谷,全靠朋友救济。

  徐翔父母多次要求甄别被查封的财产,但负责案件的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直没有给出资产甄别结果。

  “甄别在于青岛法院,这是矛盾的根源,但最后的压力却在我一人身上,我能奈何?”徐翔妻子应莹委屈地向记者哭诉。

  

  (徐翔妻子应莹)

  2018年下半年,应莹有了离婚的想法,递交了离婚起诉书。

  一纸离婚起诉书撕毁了两人20年的感情。

  20年前,徐翔沿着长长的楼梯,走上了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二楼,正好撞见了刚准备下班的应莹。

  徐翔对应莹一见钟情,2000年,徐翔在宁波敢死队中声名鹊起,借着酒劲跟应莹告白,两人正式在一起。

  后来,两人结婚,2005年应莹怀孕,孩子出生。

  但从孩子出生开始,应莹就过上了“丧偶式生活”。

  应莹在临产时,医生通知家属陪同,结果只有徐翔的父母去了,徐翔不肯放弃当天的行情,坚持待在交易室里操盘。

  之后听到儿子顺利出生后,徐翔高兴得对着电脑手舞足蹈,但也没有立刻赶到医院看妻子孩子。

  可以说,股市才是徐翔的精神伴侣,而应莹和儿子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意外。

  如今,徐翔出事,却要拉上全家人一起“陪葬”,应莹只觉得委屈满腹。

  无奈之下,她只能提出离婚,而对于妻子离婚的诉求,徐翔只是点点头同意,说:“就这样吧”。

  应莹只想分割夫妻之间合法的财产,以及儿子的抚养权。

  应莹提出离婚,也直接加速了应莹与徐翔父母关系的恶化,双方经常为此吵架。

  在牢里的徐翔,如果知道自己的后院起火,估计也如坐针毡吧。

  对于应莹如此合时宜提出离婚,网友纷纷质疑其真实性。

  

  但不管是“大难临头各自飞”,还是技术性离婚,应莹此时提出离婚,有很大一部分为了加快法院对于财产的甄别,缓解自己的生活情况。

  勇士能打胜仗,可也难抵萧墙内一地鸡毛。

  据徐翔父母说,7月徐翔就要出狱了,出狱后的徐翔能否东山再起?

  这可要看他这次割韭菜的力道如何了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瑞亚商贸网版权所有